第六读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铁骨 > 第一七六九章 攻其不备

第一七六九章 攻其不备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道家主张“性命双修”,既重视心性品德精神修养,更珍视生命长在,“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可以将人们从“全民向钱看”的金钱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极端名利压迫的精神伽锁;

道教文化的基本出发点乃是“天人合发”的思想,放眼宇宙,爱护自然,平等万物,力倡环保,与大自然协调相处;

道家倡导“一物不欺”的诚信原则,即对人诚信、孝顺父母,与当前南华政府所提倡的公民道德完全一致;

道教特色的“病患观”,强调违背社会伦常者会导致“鬼神”降罪罹病殒命,破坏自然生态也会导致“鬼神”降罪罹病殒命,具有现代心理卫生和环保等功能。

南华要以道教来承载中国文化,必然要让传统的真东西,替代部分伪学,让道家的潜科学、养生、方术、武术、兵学、医学、环艺建筑、易学、琴棋书画等技艺重现辉煌。

“还有,现在西印度地区不断有新移民迁入,要不了多久,华人就会占有主导地位。在华人占主导的地区修建属于中国特色的寺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再说了,此前英国人不是在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吗?也没见印度人怎么样嘛!”

劳守道也连忙劝解道:“放心吧,师兄,没事的!咱们修建道观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文明,教化民众,治病救人,与政府的统治是相辅相成的,各地的军管会会抽调专门的人手维持秩序,误不了事情!”

松涛真人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劳守道及他那万寿宫的一干师兄,于昨天傍晚抵达孟买城,一场简单的接风宴后,劳守道与安毅闭门密商。

道教是华人的宗教,目前海外至少有道庙九百多座,道教徒约三十万人,世界各地均有道教的道场分布,就连印度也有两座道观存在,拥有信徒两百余人。当前流行于华人地区的宗教,仅有道教才能承载中国文化。

当然,要想让道家发扬光大,必须得做一些改革,劳守道及一干师兄弟,也对此多次展开商议,最后形成了一些可以实行的方法。

具体说来,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使得道教家庭化、信徒工商化、言语现代化、行动群众化。

道家要发扬光大,必须与儒家精神相结合,信徒不再是为了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而信道教,更不是为了追求“得道成仙”和学习“交通鬼神”的巫术信道,而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重明共生教义,以庄子《南华经》重塑自由自然精神,变“神仙信仰”为“共生信仰”,以“长生、自由、自然、共生”为教义,鼓励积善行德,爱护自然,对人诚信、孝顺父母,追求心灵上的旷达,以争取今世长寿,而后追求精神永存后世,如此灵与肉共生,今生与后世共存,人与众共生,人与万物共生。

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巨大宝库,其中的道家哲学,为中国哲学之主干。老子对天道的体认,对辩证法独到的见识,庄子直觉艺术的人生观,孙子、韩非子将道家哲学在兵法、政治上的具体运用,数不清的道家人物,在中国历史长河上咤叱风云、辉煌一时。

可是,道家人物的高度智慧,和道家文化崇尚自由的精神,使得历代封建王朝一方面借用道家的学说,一方面又打击道家,使得道教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蒙上了迷信的色彩,使得道家文化在道教内几无传承。

其实,道家里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思想。

如《道德经》里“知乃容,容乃公”的准则,崇尚“三教而一”,“五教同源”,在文化方面兼收并蓄,尊重不同的文化,共生共荣——道教其实是变通儒家“三纲五常”、“阴阳五行学”“谶纬神学”、墨家“尊天明鬼”、佛教“业报轮回”的结晶;

《道德经》的“道生之,德育之”,主张每个人都要有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感,都应遵守社会的公共准则,善待他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