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读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临高启明 > 第二百九十节 三亚之现状(四)

第二百九十节 三亚之现状(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里的道路建设标准和元老院大街一般无二。人行道铺设的是本地的石材,些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骑楼也是用石料和红砖建造起来的,不但施工精良,在楼宇设计和外观上也很考究,甚至比百仞城还要胜过一筹。许延亮甚至注意到了这里的煤气灯。比起临高那些朴实无华的几何形铁灯座,这里的煤气灯都有繁复华丽的纹饰。

当初元老院对这里真是寄予了厚望。许延亮心中感慨。现在,元老院的注意力都放在大陆上了,三亚这颗原本的“明珠”未免显得有些黯淡无光。

要怎样才能让它放射出光芒呢?许延亮不禁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他漫游在骑楼下,浏览着一家家店铺。从招牌来看这里也算得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具全了,店铺内的存货充足,但是他注意到,这里的店铺大多是经销食品、日用品等消费品和餐饮的商业字号,也就是说他们的客户主要是本地人。大约资本也不会太大。

照理说,这里是对外贸易口岸,会有相当数量从事海外贸易的字号存在。比如销售进口香料、纺织品和手工艺品等等的商铺――这在广州算是很常见的。但是他在这里走了几百米路,却没见到几家。看得出,外贸在这里并不占主导地位。

“船来得不多。不过这商站挺忙活的,本地的商人常和这里的葡萄牙人往来。”

“噢,那又为什么?”

“不清楚。”袁斐说。

许延亮起了疑心:葡萄牙船很少来他没什么奇怪的――他们可以直接去澳门做生意,没必要到三亚来兜个圈子。但是既然来得船极少,葡萄牙人为什么要在本地设立一个商站呢?而本地商人很多又是所谓“皮包公司”他们又为何经常和葡萄牙商人往来呢?

自古无利不起早,这些反常的行为背后必然有某种利益上的关联。

袁斐看他面色凝重,心里不觉有些惴惴。忽然听到许延亮开口问道:

“这里除了这些小买卖字号,有没有作大生意的?”

袁斐正要引他过去许延亮说:“你先带我在河西去转一转。最后再到商站。”

既然要把这里作为长期的根据地,初来乍到还是把情况都摸得清楚一些更好。

车队过了码头区便沿着南北向的新天地大道一路往北。这里的街市却要比河东区繁荣的多,城市的烟火气也重得多。两侧商铺是“老广州老海口”风格的两层“骑楼”――在三亚这种炎热多雨的地方很实用……

他来了兴致当即下车道:“我们走过去看看!”

袁斐自然不能扫他的兴当即在前面引路,四个警卫随身护卫,沿着大街一路逡巡。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