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读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贞观富贵闲农 > 第六章 有天机不可泄漏

第六章 有天机不可泄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只需要笔、墨、纸,家中没有。”

“四郎放心,为父现在就去镇上买,你自己先顺着这条路回家,路上小心点,”祖祖辈辈在地里忙活,到了自己手里竟然出了个读书人,不说以后能够有多富贵,只要儿子能考个童生那也是光宗耀祖了,敖父有些激动,把敖浩撂下就往回走了。

敖浩看着父亲火急火燎的朝南而去,很是无语,至于么,好歹吃过午饭再去不迟啊。无奈,敖浩只得自己回家,好在离家已不是太远,况且就这么一条小路,倒不至于迷路。

悠哉悠哉的走回家时已是晌午,家中炊烟升起,虽然刚才回来的路上顺手拔了些酸梗充饥,此时却更加的饿了,三步并作两步就进了屋内。

两个姐姐都在厨房,正在捏饭团,这种食物敖浩以前吃过,在现代很少有人会吃,就算是偶尔做点也是尝尝新奇。这是用米糠粉与煮好的米饭以及一些野菜和成团然后上锅蒸做成的粗食,一般是在粮食不够的情况下为了节约粮食的做法,如果和上红糖的话还能治疗脚气。

这做了正宗的大唐子民了,敖浩的归属感莫名的强烈起来,可自己对大唐并不了解,课本上讲的大多数都是些唐朝概况,止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对于社会的底层民众只是一笔带过,只记得唐朝应该是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于是敖浩开始向父亲打听家中情况:“爹爹,不知道家中田地多少?以何生计?”

原来初唐的时候女子是不能授田的,如此家中实际上只有一人有田一顷,其中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看着似乎很多,其实不然,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也不高,以江南为例,水稻普遍还是一年一熟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但已经有复种小麦,亩产最多不过二石,有时候甚至颗粒无收。况且永业田是用来种桑麻的,真正耕作的是那八十亩口分田,可实际上满打满算也就只能耕作四十亩,其余四十亩要做休耕之用,算下来好年景一年也就六七十石左右。

唐朝女子基本是不下田做活的,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植桑种麻,纺纱织布这些才是她们的工作。全家的重担就都是落在男人的肩上,除去田地里的耕作外,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等繁重的体力劳动都是由男子来完成。

所以在唐朝农村是真正的男耕女织,分工明确,只是这种家中生计完全依靠男性的方式,往往也就够自给自足,甚至造成了家庭拮据的状况。

站在厨房门口看着两个姐姐熟练的捏着饭团,敖浩眼睛一酸,差点落下泪来。家中困顿如此他也很揪心,孤苦伶仃的一个人来到古代,被人热情的接纳,就冲这善良的举动,他也不能无动于衷啊,何况他心里早就认同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了,而且自己的到来肯定也加重了家里的负担。

听完父亲的讲述,敖浩颇有些不解,忍不住奇怪的问:“爹爹,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山高林密,山上的物产丰富,难道就不能上山打猎、采野果、挖草药吗?难道这些东西不值钱?”

“那倒不是,只是为父地里都照顾不过来,哪有时间?况且山上的猎物岂是一般人就能打得到的,一不小心轻则受伤重则丧命,挖草药我又不认识,就算挖回来了不会处理也是卖不了高价的。”

“原来是这样,爹爹,孩儿想教姐姐读书识字,不知道可不可以?”敖浩琢磨着山上暂时是去不成了,赶紧将自己的第一步计划说出来。

敖父大喜但并不惊讶,放开敖浩的手,转过身来看着敖浩感慨道:“四郎,你果然识字,想不到我们家终于出了个读书人,能教阿秀她们识字当然更好,为父识字不多,当年在大兴城就吃过大亏啊。”

接着又问道:“四郎读书是不是需要置办点什么?”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